花戏楼|四川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 四川旅游景点攻略 | 四川旅游线路 | 川人出省线路 | 海外旅游线路 | 会议与拓展 | 宾馆酒店 |

| 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合同样本 | 在线预订 | 公司账号 | 留言板 | 站点导航 | 分部管理
  九寨沟 | 黄龙 | 峨眉山 | 乐山大佛 | 海螺沟 | 青城山 | 都江堰 | 西岭雪山 | 长江三峡 | 四姑娘山 | 稻城 | 西藏 | 成都旅游 | 四川旅游
您的位置  :  安徽省  >>  亳州  >>  亳州市  >>   花戏楼
花戏楼
花戏楼 相关景点
+更多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

  花戏楼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为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后经康熙、乾隆共三朝百余年多次扩建,面积达3163平方米。因这里主奉关帝,又称“大关帝庙”;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花戏楼以其表现数十出戏文、掌故的砖雕、木雕、彩绘闻名于世,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相关资料

  大运河的通济渠在流出河南之后,向南流入安徽境内,流经的第一站就是亳州。隋唐运河的开凿给当时的亳州带来了发展契机,繁忙的漕运带来了走南闯北的商贾,也繁荣了当时的亳州。美仑美奂的花戏楼就曾见证这一切。

  内部景点
  花戏楼景区坐落在花戏楼路北首路东,南面有一个沉式广场。广场设计中西合璧,西有一大型中式汉白玉牌坊,上书“庙会广场”四个大字;东有八卦图和亳州文化墙,文化墙的西侧刻有亳州籍历史名人15位,东侧刻有亳州胜景图。
  花戏楼景区由火神庙、朱公书院、岳王庙、张飞庙和大关帝庙组成。
  朱公书院,位于亳州市花戏楼东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因为是为健在的人建祠,所以称书院,而不称祠。
  岳武穆王庙即岳飞庙,是祭祀爱国名将岳飞的庙祠,因岳飞死后被追封为鄂王、谥号武穆而得名。亳州因崇敬岳飞的民族气节,建庙以祭祀。现存岳武穆王庙为清康熙年间建筑,由山门崇楼一间,大殿三间,山门上有一砖雕麒麟,脊两端有龙形大吻(兽头),山门上镶有“岳武穆王庙”五个大字。大殿为主体建筑,分前殿和后殿两部分,内供岳飞及牛皋、张宪等抗金名将神像。院内正中有秦桧夫妇石雕受刑跪像,供人唾骂。
  花戏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亳州不游花戏楼,就如到巴黎不到凯旋门,到纽约没看自由女神像,等于没领略一个城市的精、神、气,那实在是一件抱憾的事。
   
 

  花戏楼历史
  花戏楼原名歌台,是一座演戏的舞台,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也是明清时山西、陕西的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联络之地,因此称“山陕会馆”,“大关帝庙”,由山西商人王璧、陕西商人朱孔领发起筹建。关帝庙主殿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6),戏楼增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它以精湛的雕刻艺术、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等几个部分。会馆之所以称为花戏楼,是因为院中花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旧时亳州俗语云:“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
  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建筑格局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次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清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花戏楼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高10米,后为正殿,殿中供奉关羽木雕像,两侧立关平、周仓像,毁于侵华日军。戏楼舞台呈凸字形。台正中屏风上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屏风两侧上下场门各二,门额曰:“莫须有”、“想当然”和“阳春”、“白雪”,台前悬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系仿木结构三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
  大殿前置铁鼎侧立铁鹤一对,足蹬神龟,高3米,重500余公斤,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便禅门”,“东门”“通神道”。登四步台阶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这是敬关公的所在,正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
  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
  正面门上石横额刻有正楷题字“大关帝庙”,大磨砖墙镶满立体透刻砖雕,有整出戏文,故事、图案、花纹七十余种,观之琳琅满目。

 

  花戏楼三绝
  花戏楼有“三绝”,正门前的两根铁旗杆,每根重12000斤,旗杆高16米多,直插碧空白云间,是为花戏楼“一绝”。旗杆分5节,每节分铸八卦幡龙等图案,顶端铸丹凤一只,造型生动,像在引颈长鸣,展翅欲飞,杆上悬铁联一副:“铁杆颂德高千尺,金柱铭勋参九宵。”每杆还有三层方斗悬风铃共24只,迎风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日本学者考察花戏楼旗后,叹为观止,佩服而百思不解,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解决分节铸造与焊接问题的?如此重量又是怎样竖起来的?它如何经受300多年的风吹雨打和地质变化仍巍然屹立,毫不倾斜?有学者考证,铁旗杆是在平地上分节铸造的,每一节都铸有焊接斗,组装时可以用堆土法或用滑行法(用长木搭成滑行架),将铁旗杆逐节组装,组装后再在焊接斗内浇上融化的铁汁,冷却后就焊接上了。
  花戏楼的第二绝在山门。花戏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如果说里面戏台的大木透雕充满阳刚之美的话,那么水磨砖雕则呈现了美学的另一个极致——阴柔之美。花戏楼的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线条圆润、题材丰富而又有内在联系,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在不足10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透雕成各种飞禽走兽、山水人物,场景处理得极富层次,微妙之处都刻得十分清晰,甚至连人物的头发丝都刻得清清楚楚,真实感、立体感、透视感极强,炉火纯青的技艺使人赞不绝口。在寥寥数十平方米的水磨砖上,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组成《大梁城》、《郭子仪上寿》、《白蛇传》、《吴越之战》、《三顾茅庐》等戏剧故事。
  花戏楼的第三绝—木雕。花戏楼的木雕分为普通木雕和大木透雕两种。普通木雕是雕刻中的神品。花戏楼的大木透雕共有《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上方谷》、《七擒孟获》等三国戏文18出,人物数百个,神态各异,龙争虎斗、呼之欲出。山陕商人的富甲天下以及不同流俗的欣赏品位由此可见一斑。花戏楼集雕刻艺术之大成,是我国舞台建筑的珍品,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刻、美术和戏剧的历史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附录】

  花戏楼与在亳晋商足迹
  商界一代骄子的晋商,在有清代三百年间,足迹踏碎了关山之月,印遍华夏大地,在历史上,留下煌煌一页。它与后来的徽商,成为踽踽独行在重农轻商封建王朝里的两支华商劲旅。他们的存在,为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花戏楼述说着晋商风流

  一条大河,从皖西北重镇亳州市穿城而过。在这条孕育过商汤王、老子、“三曹”等绝代人杰的涡河之阴(水南曰阴),有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她,南有王子街纵横揽护;东有岳王庙等诸庙拱卫;西有明清老街辅托衬映;北有涡河如玉带缠腰,美轮美奂,风华绝代。这就是被专家们称为“中原宝藏”的花戏楼。
  花戏楼并不姓花,她有三个名字,本名叫“大关帝庙”,别名“山陕会馆”,因院内一座戏楼饰满木雕彩绘,花团锦簇,因又绰号“花戏楼”。是亳州城仅存的一座保护完好的三百多岁的古建筑。
  这座山陕会馆,始建于1656年,已有351岁,她见证和浓缩了晋商在亳州的发展史。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关帝庙记》载:“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首建之后,历经修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有案可稽的修葺活动有:一修于康熙二年(1663),二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94),三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四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五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六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以后在道光初、光绪中均有修葺,最后一次的彩绘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彩绘中有落款可证。这些修缮活动历经二百六十年,均为山陕商人捐资完成。
  整座山陕会馆的精华在于砖木二雕。山门的墙上布满了精细的砖雕,水磨砖厚度仅十几厘米,而匠人们在方寸之地,展现了立体透雕的卓越才能,一羽之微,一鳞之细,一叶之脉,一花之萼,一人之情,一物之动,无不匠心独运,妙达毫颠。山门背后是木质戏台,藻井为彩绘,戏台的明柱、栏杆均有雕刻,而上方均是大木透雕,刻三国戏文十八出,人物神仙故事十二出,戏台三面共雕人物几百个,战马几十匹,无不精雕细镂,巧夺天工。山门左右为钟鼓二楼,二进是祀奉关羽的大殿,旧有关公楠木立像一座,后为侵华日军烧毁,大殿左右为财神殿和僧寮客舍,是接待同乡之所。
  花戏楼惊世的砖木二雕,旧论为“徽派建筑”,把功绩记在了徽商身上。后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考证,认定:“因属山陕会馆,其建筑出晋匠之手,一如山西所见——为研究清中叶建筑艺术之重要实例。”
  如其言确立,则山西建筑艺术之风格,不仅为华夏增辉,还将辟启一条研究晋式建筑艺术的新的领域。
  山陕会馆之外,亳州城内,印有晋商印记的建筑还有南京巷钱庄,系晚清“平遥帮”所开钱庄“日升号”旧址,保存尚称完好,已辟为文物保护单位。

  几百年不泯的晋商故事

  山西、陕西商人在亳州从事商业活动的时间,有文字记载的为清朝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大关帝庙记》说:“——西陲而行贾于亳,联袂偕来,指不胜屈,亟设会馆以为盍簪之地——”   “联袂偕来,指不胜屈”,是什么样的群量呢?古文简约,姑且叙述为大量山陕商人涌入亳州吧,几乎可以遥想当年盛况。
  最早到亳州的山西商人,多从事中药材贸易。早在明代,亳州就与禹州、祁州、耀州合称中原“四大药都”,有“药不过亳州不灵”的谚语,所以,明末的战争一结束,清王朝稳定之初,就有大批山西商人络绎而来,抢占先机。山陕药商的到来,在涡河边形成三条专营药材的街市,药栈、药行鳞次栉比,码头上装运药材的帆船不断拔锚起航。他们运来西北地区的地产药材,在亳州炮制加工后,或沿淮河销往江南,或交换亳州特产药材白芍、白菊、桑皮等运回西北,赚取差价。繁忙的交易,丰厚的利润,不仅富了商人,而且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地产药材的种植,以全国著名的“亳芍”而言,由于晋商的大批量外销,带动了药农的种植,造成春天芍花如海的美景,形成“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的规模种植。
  其后,其它行当的晋商也相偕而来,可考的贸易行业有铁器业、金融业、制匾业等。
  铁器业主要销售农业生产用具。在山陕会馆西侧原有一条街,叫“铁果巷”,主卖犁铧、锄头等农具。比较著名的有范家犁、梁家锄等。据范家传人、退休干部范连让先生介绍,其先祖先从山西迁往太行山麓,再迁亳州,世代以卖犁铧为业,形成“范家犁铧”的美名,直到农业机械普及,牛拉的铁犁无人使用了,范家才弃了旧业,转谋它行。
  晋商是最早涉足亳州金融业的商人。早在清朝中叶,一个姓郑的金融巨子就在亳州北关筢子巷开设“晋泉钱庄”,那是亳州历史上第一家钱庄。以后,随着大批药商的经营需要,在筢子巷左近,又滋生出十几家钱庄,其中较为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当数山西平遥帮所开的“日升号”钱庄,它铺面大,头寸广,信誉好,成为钱庄业的龙头大哥。进入民国以后,随着铁路的铺设,涡河水运的优势逐渐丧失,一批商号外迁它埠。随后,被恶谥为“东陵大盗”的土匪孙殿英抢掠亳州,纵火大掠七日,多数钱庄、店铺被洗劫一空,还绑走“肉票”400余人。至此,亳州商业各行一蹶不振,尽数歇业,许多山西行商纷纷离亳返乡,钱庄、票号多成烬土,仅留的“日升号”钱庄也只剩一具空壳,一片空房。今天,这片古建筑静静地站在老街洪济桥北端,与游客一道唏嘘着,缅怀着那一段辉煌的岁月。
  亳州制匾业系山西人独家经营,名声卓著的“陈家匾铺”创立于乾嘉时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陈家从山西老家迁来后,在亳州落地生根,但家谱中仍然沿用山西陈家辈分,家谱上的辈字是:“明晋天德裕,和平汉士忠;大启文化学,永建邦基本。”而且谱中注明:虽日久为亳人,但世代永与山西人友好,不得反目。“陈家匾铺”至晚清时达到极盛,坊内有工匠100多人,生活上有固定的厨娘,生产上有独特工艺,陈家所制之匾,永不褪色,成为享誉皖西北、豫东南、鲁西南地区十几个县的著名匾铺,大凡著名寺院、道观、商号、名宦名绅宅院所悬匾额,均系陈家制作。陈家也人口日繁,成为打铜巷、洪济桥两街交汇处的大户望族。现在,陈家已经排到“大”字辈,像祖先一样,在世字辈中,已经有不少人从亳州流向了外地,有的成为教授,有的成为画家,他们的血脉中,一半飘着山西老陈醋的芳香,一半漾着亳州中药材的芬芳。

  融入亳州大地的晋人情结

  亳州市几百万人口,如果进行基因比对,恐怕半数可能与山西人有血亲之缘。
  早在晋商活跃之前的明朝初年,山西已经有大批移民徙居亳州。明朝建立前,因为和朱元璋家乡凤阳府相距仅几百里,亳州一带是反抗元朝的主战场,居民多遭杀戮。明朝建立后,皇帝见中原一片焦土,家乡人烟稀少,就从洪武八年到十三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和山东枣庄老枣树下大举移民。所以,亳州一带几千平方公里内,居民的祖先大多在山西老槐树或山东老枣树下。这些故事,从奶奶的奶奶口中代代相传。比如当地的常用口语“解手”(方便)就带有移民烙印,盖当时移民离乡,官府多用绳索拴成一串押解而行,有人需要大小便,就“报告长官,给我解手——解开绑着的手”。这些辞令,几百年沿袭至今。
  晋商入亳后,很快融入主流社会,有的成为不朽的标记。
  清光绪二十年的《亳州志》就记载了一个山西人这样的故事。
  亳州有一座古刹,叫白衣律院,山门题额的,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白衣律院的山门一反寺院常规,不朝南,而朝向西北,就是为了纪念山西商人董继先。
  据记载:康熙初年,白衣律院很简陋,殿堂狭隘,双目失明的僧人德升发愿扩建,他苦苦化缘,得到土地八十多亩,却因募金不够没能如愿。德升圆寂后,生于山西富商董家,名董继先,他生而能言,家人饮以狗血,才昧了前因。长大后,董继先从杭州经商返乡,路过亳州,偶游白衣庵旧舍,如有所悟,恍若旧识,一刹那悟了前因,遂独捐千金,将殿宇房廊大加整修,并且说:“如此,方了我愿也”。时在清乾隆二十六年,并立有碑记。
  有趣的是,还是这个董继先,五年后(乾隆三十一年)又独力捐资“千有余两”,重建了大关帝庙(山陕会馆)的大殿,并塑金容,使山陕会馆“壮丽恢弘,美哉轮奂矣!”
  透过历史的主观局限,剥离迷信成分,客观上看,董继先不愧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捐资修建了当地寺庙,又托言系寺僧转世,一下子就缩小了与亳州人的感情距离,很快融入亳州主流,为经营活动创造了良好的人格优势;他又独资重修了山陕会馆,使其生意字号“全兴号”屹立于山西、陕西药材帮之上,俨然龙头老大,而且,两次捐资都名垂史册,用今天的策划学来看,晋商董继先,不但善用宣传手段,还善于包装自己啊!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专供演戏的建筑。它座北面南,建筑面积3163.1平方米,院内以大殿为主建筑,戏楼辅衬,坐楼建于两侧,供看戏饮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围高大,音响不易疏散。

      大殿两侧各有一深径小院,西为禅堂,东为财神殿(现无)。戏楼两侧为钟楼、鼓楼,现存钟一,鼓已遗失,钟上铸年号为康熙二年。钟楼外侧各有楼房三间,为山陕商贾所居住,故大关帝庙具有古代娱乐(戏楼)、宗教(帝庙)、商务(会馆)三种性质。

  大殿分前后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结构,雕绘富丽堂皇,是观戏所用;后殿又分前后两部,前部山墙开两便门,西门“便禅门”,“东门”“通神道”。登四步台阶入后殿,殿宇高大宏伟,这是敬关公的所在,正是大关帝庙的主神祭位。庙门外主有石狮一对,高2.4米;铁旗杆一对,高16米,座上铸铭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岁次辛已秋吉日铸造旗杆一对,重二万四千斤,陕西从药材邦弟子敬献铁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正面门上石横额刻有正楷题字“大关帝庙”,大磨砖墙镶满立体透刻砖雕,有整出戏文六,故事、图案、花纹七十余种,观之琳琅满目。

  花戏楼,本是大帝庙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而得名。戏楼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状,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铺饰,金碧辉煌。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枋之面外皆镶大木透雕,共有三国戏十八出。第出戏的人物,车马风物景色,雕刻工艺立形完善,给人以真实感,其它还有花卉、奇禽异兽。均雕刻玲珑剔透。由此可见花戏楼的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别具一格,为请盛世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版权所有 © 1997-2009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九寨沟旅游网) 邮编:610031
  电话: AAA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B AAAAAAAC  传真: AAAAAAAAAAC
  蜀ICP备05002088号
免责声明:本页部份数据由网友上传和热门链接自动获取生成,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如果您认为有不详之处,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公司联系,我们将进行相应处理。
本网站由 成都汉讯科技 提供WAPRSS技术支持与维护软件开发
友情链接:台湾旅游 九寨沟 峨眉山旅游 成都旅行社 青城山旅游 都江堰旅游 四川现代艺术学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