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四川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提供最新成都旅游,成都旅游线路,成都旅游价格报价,成都旅游景点,成都旅游费用,成都旅游报价,成都旅游注意事项,成都旅游指南,成都旅游攻略,成都机票预订,成都酒店宾馆预订服务,成都会议旅游,九寨沟旅游,峨眉山旅游,青城山旅游,都江堰旅游,熊猫旅游.

| 四川旅游景点攻略 | 四川旅游线路 | 川人出省线路 | 海外旅游线路 | 会议与拓展 | 宾馆酒店 |

| 首页 | 收藏本站 | 关于我们 | 合同样本 | 在线预订 | 公司账号 | 留言板 | 站点导航 | 分部管理
九寨沟 | 黄龙 | 峨眉山 | 乐山大佛 | 海螺沟 | 青城山 | 都江堰 | 西岭雪山 | 长江三峡 | 四姑娘山 | 稻城 | 西藏 | 成都旅游 | 四川旅游
北流相关城市
您的位置  :  广西  >>  玉林  >>  北流
+更多
北流
北流 所有景点
大容山森林公园       
+更多

 

北流市位于桂东南,毗邻粤西,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7万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多万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以中国日用陶瓷之都、中国荔枝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水稻高产之乡、世界铜鼓王的故乡而闻名。 北流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北流1994年辙县设市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45.5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8.56亿元;中央、地方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3.2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03亿元。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农业百强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县(市)、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普法、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和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等荣誉称号,连续七届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近五年来,北流市的GDP、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7.6%。在2007年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北流市在全国排第384位,在西部排第59位,在广西排第2位,分别比2004年的第四届评价前进了69位、12位和3位。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攀升的北流已成为南国一颗璀璨明珠。 
 
 
 
陈柱(1890-1944年),字柱尊,号守玄,民乐罗村人,19岁留学日本就读成城中学,4年后毕业归国,考人南洋大学(今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课余兼修古文,尝以文字见知于校长唐文治(蔚芝),后即改攻文学。学成后,初任广西省立梧州中学校长,时年仅25岁。在该校任校长6年。1921年,应唐文治之聘,北上任无锡国专教授。1924年任大夏大学教授、国学系主任。次年起又兼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28年起任交通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陈柱任梧州中学校长时,团结进步师生,转变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亲自上国文、数学、英语课。该校以国文、数学、英语等科成绩优异而著称全省。他在上海高等学校任教20余载,桃李满天下。在交大任职期间,除参加南社外,还参加中华学艺社、新中国建设学会,主辑《学艺杂志》、《国学杂志》、《学术世界})等期刊。平生著述甚丰,据统计其著述有92部,其中以《守玄间文字学》、《公羊家哲学》、《墨子间信补正》、《小学评议》、《三书堂丛书》、《文心雕龙校注》J墨子十论》、《子二十六论》等书最为精辟,深受学界前辈及师友们的推崇和赞赏。《中国散文史》等书解放后已经再版。他的诗作不下万首,现存诗集有印本《待焚诗稿》两种版本共10卷。其毕生克勤克俭,惟爱书成解,家中建藏书楼,曰“守玄阁”,又榜“十万卷楼”。他常对子女说;“积钱不如积书,钱有尽时,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他的夫人每年四季均要为他曝书以免虫蛀,常笑对别人说:“人家曝谷我曝书,人家数钱我数书”。1944年秋,陈柱在交大病逝,年仅55岁。其藏书解放后多为广西图书馆所得。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18万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向北流而得名。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世界铜鼓王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北流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广西十强县(市)前列,以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水稻高产之乡闻名遐迩。1994年4月18日,北流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目前市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少数民族仅占0.92%。 北流历史悠久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以境内圭江流向而得名。南朝梁(502—557)置北流县,为北流行政建置之始。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北流县、普宁县(今容县)设置铜州,贞观六年(627年)更名容州,治所在北流长达百余年。历元、明、清、民国,至今县行政建置已有1400多年历史。 
 
 
 
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18万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向北流而得名。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世界铜鼓王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北流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广西十强县(市)前列,以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荔枝之乡闻名遐迩。1994年4月18日,北流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目前市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人。 近年来,北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建设中等城市为目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百强县市、全国林业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排第33位)、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计生工作先进市、全国普法先进县市、广西园林城市、广西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届获得广西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 北流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境内已探明的高岭土地质储量1亿吨左右,露出地表的石灰石地质储量15亿吨左右,露出地表的粘土(水泥用)地质储量1亿立方米左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北流陶瓷、水泥工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北流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国道324线玉容一级公路横贯东西;北流—宝圩高等级公路纵穿南北,联接广东水东港和广东省高等级公路网;西靠黎湛铁路和桂海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洛阳至湛江铁路经过北流。北流是地级玉林市的副中心城市,两城之间只有19公里。 北流工业起步早,基础雄厚,规模优势明显,已形成以日用陶瓷、水泥、兽药、罐头食品、机械、皮件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目前,全市有工业企业4300多家,其中陶瓷企业50多家、水泥企业28家、兽药企业26家、皮件企业33家、规模较大的罐头食品企业10多家,安排就业20多万人。北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及华南地区兽药生产的重要基地。 北流农业发达,农业结构调整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创汇型和加工型农业已占主导地位。全市现有水果83万亩,名优水果占90%。以牛品改为突破口的水产畜牧业发展加快。一些新的农业生产高效模式得到了成功实践。农村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发展迅速,成为广西和全国的典型示范项目。以商贸、交通运输、旅游 、餐饮 、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城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上升至29%,从业人员超15万人。 
  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全市现有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96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57家,出口产品包括日用陶瓷、皮革制品、罐头食品、芒竹编、松脂、毛纺织品、家具、玩具、农机、兽药、园艺产品等15大类,产品销往美国、欧洲、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最大的产品出口县市之一,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外贸出口超亿美元市”。
   北流以建设中等城市和精品城市为目标,城市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目前,中等城市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城东,广西2003年重点开工项目北流市陶瓷工业园区已经开工建设;城南,新的商贸区和教育城规划已经完成;城西工业区已拉开规划建设框图;与此同时,市区中心的旧城改造已经起步。随着多个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和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完善,不远的将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北流,将是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城区人口达30万人的现代化城市。 人文历史: 笔者长于城区,幸逾古稀。在这岁月流逝中,有关城区的范围,街道,楼房,学校……,诸事的兴废常在脑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民的需要有了很大变化。城区建设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此情此景令人难忘,现予记之,以飨后生。 (一)城区范围的扩展 解放前,城区的建设范围是:东从关厂(今印塘初中前)起;东北到圣公塘(今市人民医院右侧下);西北至百花塘;西到锡龄庙旧址(火烧桥以东);南接连石垌、榕木根;东南至瓦窑头及隔河的六地坡,总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而且其中街道除了少数群居房屋之外,多是零散的坡、田、岭、塘和空旷地。 解放后,从70年代起,城区有些扩展。在邓小平1992年春“南巡讲话”之后,城区开始迅猛扩展,到90年代末,城区周围先后出现了11个开发小区,把原来的坡田山塘推平开发建房,城区建设面积已达到1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扩大了5倍,范围是:东到印塘银塘坡、金龟岭;东北至大风门;西北至鸭埌村的龙塘;西到甘村岭顶铺;南接黄坭岭荔枝场;东南至桂科塘、六地坡,而且都已开发成片。 (二)街道的延伸 解放前城区的街道,宽仅4至5米。而在清代曾在此不长的街道设置闸门,昼启夜闭,称这为一街,故街名很多。民国初期废除闸门,30年代编整街道,设陵城镇,下编街道有陵城、龙桥、高贤、大街、兴宁、保和、甘沐、岭头。新兴、承芝以及西宁等,后加编旧县街等12道。较热闹的街道,在清代就铺设有青石板块,颇为洁净。在高贤街的低洼处一段,曾立有一社坛,常被水淹,故称“水浸社”。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拆除旧城墙和拆迁西菜市后,将原城基拓展为街道,绕旧城一周,称为“环城马路”。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成立“北流县城厢市政建设委员会”,开展街道改造工作,将街道扩宽为10米,规划在陵城、西宁(包括松须行),承芝、新兴、大街、兴宁、高贤的水浸社至公园,龙桥的沙街等地段,共计3049米长,拆除街道不达10米宽的临街住户门面。当时街道的建设,两侧用瓦筒结成排水沟,相隔20米设置溜沙井1个,路面夯筑三合土。建设所需的材料、费用按各户占道宽度摊派。该建设工作至1949年解放前夕,仅完成规划路面的三分之一,进度很慢。 解放后,为了搞好城区建设,县财政拨款继续铺筑街道。从1954年至1959年,仍沿用三合土。1960年,玉林地区北流水泥厂在县郊建成投产后,改用其低标号水泥(窑灰)铺筑,从此进度较快,路面又洁净光滑。 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都在腾飞。1985年试点开发四苟塘至北宝公路之间的坡田岭塘,新建“环南街”,长940米,宽为17米。安排车道10米,两旁人行道各3.5米。随后,水产局背、秋风垌、桂科塘……等处陆续开发,主街为15米,副街6-8米。90年代初期开发建设的街道宽达20-30米;中后期开发的街道更宽,如富林塘至甘村,以及二环路等宽为60米;城南二路有一路段达80米。 目前城区新旧街道总长达99公里,110多万平方米,形成以60米和30米宽的道路为骨干,又以5个交通环岛为汇点,道路网络纵横交错。20米以上的街道,均安置绿化草带,行人道旁植以路树,街景比较美观。 (三)楼房的废兴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北流县概况》记载:“城区的居室建筑,富者多系三座两廊,外用烧砖,内用泥砖,贫者多用泥砖构成,赤贫者则编茅代瓦,编竹为墙,西式洋楼甚少。”在笔者的记忆中,当时城区的房屋有公、私两类,公建(集体)有庙宇,调堂、行馆及粤东会馆等,皆用烧砖结砌、灰瓦结顶,歇山高脊,两端飞翘,个别有琉璃简、瓦裆,虽建一层,面积都在千平方米以上。有少数行馆,如会芳阁、吟梅阁、榕荫馆及俞家舍等建成西式洋楼。这些公建(集体)的楼房约占城区的l/4,其中粤东会馆比较堂皇。街边店铺、居民住宅均为低矮平房,多为振砖墙,少数以火砖或火包土结墙,灰瓦为顶。在河边街的手工业户,均为木柱板壁,以竹壳蓬代瓦,易为火患。新建的西马路的商店,在塘中搭建而成,也是地板木壁,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和廿四年(1935年)遭受火灾,多被烧毁,故后人称此为“火烧街”。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拓宽街道为10米,被拆的店铺在改建临街门面时,用上了大批从城墙拆下的青砖。城建部门统一要求各店须建两层以上的骑楼;对门前楼柱的大小,立面的线条均作统一规定。楼底横担多用大的松、杉木方条,少数用上红毛辞(水泥人改建后的楼房较美观、齐整,至解放前夕,改建成的两层楼房有400多幢,三层楼房18幢,四层楼房4幢。这4幢四层楼房分别是较早建成的“北江旅店”,西门口对面的“智庐”;另有大兴街的“义德商行”和沙街的“梁姓别墅”。粗略估计,城区公私楼房建筑面积约29万多平方米。 解放后的50年代,新建的房屋还是砖木灰瓦,多为坭砖。70年代建的平顶楼房,用水泥砖和水泥预制件,建在旧城东门外的县供电所,用钢筋水泥建成三层楼房一幢,墙面贴石米,开了新式楼房建筑的先河。 80年代以后所建的楼房,完全采用红砖和钢筋水泥混合结构,1987年在旧城南门处新建的中国农业银行北流分行办公、营业大楼,高达9层,属当时县内的标志建筑。笔者曾参与《北流县志》的编纂,1990年曾对城区楼房进行调查统计。两层的难以统计,三层楼房有12be幢,四层楼房606幢,五层楼房182幢,6-8层楼房61幢,9层楼房1幢。叨年代起,楼房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街道纵横密布,楼房鳞次林比,现在漫步街头,仰首见到了23层的电力大厦,16层的广播电视大厦,15层的邮政大厦和中国银行北流支行大楼,6-10层的公建大楼不少,3-5层的私房遍地皆是。 1995年,城建部门鉴于前期所建的多属“竹筒楼房”,立面单调,街道景观较差,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要求,而在全市推行“统一立面,外合内分,组团开发”等新的建设模式,后来在沿江南路,西河的中路和南路及西河别墅区出现了新建筑,与绿化美化的周围环境相映衬,使部分城区的景观焕然一新。 为了推陈出新,城建部门于2000年春,进行“十佳建筑立面优秀奖”评比,给获奖者颁发奖牌,悬于门前;年底还举办“首届建筑立面设计竞赛”,有7位设计人员获奖。 (四)老学校焕发青春 北流素有文明之风,尊尚儒学,唐代已兴建学宫,经多次修建,至清康熙年间迁建城内,名“大成殿”。兴设私塾,宋代时已遍布城乡,为童子学习之所。明、清期间曾建书院,供学子深造。清道光年间创建试院于大成殿右侧,规模颇大,单座位一项,就设1500号。 清末废除科举,利用庙宇作为公办小学堂。直至民国,设立了学校。据史所载和笔者所见,这些学校由简陋的庙宇逐步改善而成,一直改成了今天的规模。比如: 城西小学(今陵城小学)。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借城西门外的关帝庙(护国寺)的后座作为教学点,称“城西小学堂”。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毁关壮穆像,厅堂改为教室,更名“城西初小校”,随后把前门改建成两层的西式洋楼1幢。30年代末,划为西宁等四街初级小学校,招收4个年级8个班。40年代中后期,对简陋的房室进行修理,增多一些班级。 解放后,城西初小校更名为“城西小学”,又多次修缮扩充。1968年,陵城小学高小班并合于此(六年制),更名“陵城小学”,随后把校内的平房拆除,在操场四周兴建教学楼。 城南小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借城南河边街的将军庙为教学点。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毁马伏波像,将该庙改建为教室,名“城南初小校”。30年代末划为高贤四街初小校,随后招收到4个年级8个班。 解放后,城南初小校更名为“城南小学”。由于学童人数增多,50年代中期迁往粤东会馆为校本部,旧址仍为分校。60年代扩充右侧的吟梅阁(行馆)作教室;70年代改建右邻的罗、谢两姓的行馆为教室。80年代出现学生多而教室少的矛盾,1987年起,原教室多次拆建为多层教学楼。目前除校门为小楼外,校内三向建上五层教学楼4幢,中有活动场所。因为粤东会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不再使用,由市博物馆保管。 城东小学(今印塘初中)。清宣统二年(1910年)借城东龙桥街原经古书院为教学点。民国十五年(1926年)迁往离此不远的六祖阁旧庙处,名“城东初小校”。30年代末划为龙桥、旧县西街的初小校。 解放后,城东初小校更名为“城东小学”,附属县第一小学的初级部。50年代后期,该校附近的印塘村学童增多,而在1960年改为印塘小学。70年代增设初中班级,80年代改为“印塘初中”,适当增建校舍。90年代后期扩建较大,现有三层、四层和五层的教学和宿舍楼5幢,以及其它的生活用房。楼前新建有大操场,周边设通透栏杆及绿化树木。 此外,城南瓦窑头的保和街有一不大的冯圣宫旧庙一所,曾作高贤初小分校。解放后,在桂木园建校有数个教室,称“人和小学”。公社化后,将镇四郊的农户编为“环城村”。70年代新设“环城小学”于北宝公路东侧之荔枝园内。1985年新建的环南街经此通过,更名“新芝小学”,随后改建多层楼房。 十里高小(今陵城镇初中)民国六年(1917年),附城人士筹建“附城十里高级小学校”于城东门外龙桥街之旧龙。母庙、天后官及三元宫相连的旧址。新建校舍三座:前座临街为校门及平房一列;中间建四方楼阁一幢。上下房室,中厅作通道;楼之前后设花池,左右各有操场;后座建上两层楼房,置4个教室,其余作寝室。40年代初改称“附城表证高级中心小学”,设两年制,班级4个,随后逐年增班。 解放初,该校编为“北流县第一小学”。50年代后期改为“陵城小学”。1968年扩为初中,称“陵城镇初中”。把原有的高小班级并人城西小学。70年代部分校舍零星改建。1982年,把临街前座改建为5-6层的教学和宿舍楼3幢;90年代再次把中后座拆建为5-6层的教学和宿舍楼3幢。 北流中学。民国二年(1913年),于城内大成殿右侧试蘸、学署及旧城隍庙等地址设置中学,随后将宾兴馆积储的款项拨支使用,初建教室两个。以后逐年增建教室、宿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新建图书楼一座,楼上藏书,楼下为住室。当时记载,已有楼房6座,平房9座,面积约占二十余亩,中有操场、校园,甚称“建设完备”。后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建两层高中楼1幢,礼堂1座,及方形中楼1幢。 解放初,新建教室3间。70年代建三层教学楼3幢。80年代中期,建5-6层的教学实验大楼一座,计有教室30间,科室和会议室10间。该楼矗立一方,非常雄伟。该校的建筑面积已有1万多平方。 自然资源: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省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接壤。全市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辖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18万人。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
 ● 地杰人灵:北流山青水秀人美,资源丰富,是著名的粮食高产之乡、荔枝之乡、陶瓷之乡、水泥之乡、建筑之乡;北流地杰人灵,"邑中人才辈出,凡经纬武拾紫纡青不济济彬彬"(出自光绪《北流县志》),"不论偏壤穷野处而不匿其秀"(出自乾隆《北流县志》)。古代"才压三江"殿试第一名才子李绍方,革命年代名将、红七军和红八军总指挥李明瑞,红七军军长俞作豫,现代著名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凌育宸、冯介、顾春吾、窦章桂、陈柱、陈一百、马达、何名忠等,都是喝着圭江水成长的。聪明的北流人还创造过惊人的奇迹:早在隋唐以前,北流人就善铸铜鼓,创造了目前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铜鼓,工艺精湛的"铜鼓之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至今还猜不透的迷;在南宋时期,北流人就利用北流特有的瓷土,烧制出"白如玉、薄如纸、声如馨"的精美影青瓷器。
 ● 自然环境:北流地势北高南低,主要山脉北部有大容山其主峰梅花岭海拔1275.6米,为桂东南最高点。主要河流有16条,分属珠江、南流江和淦江水系,最大河流为圭江,全长121.6公里。属亚热带生风气候,光热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市境内山地主要为砖红性红壤。耕地中水田以潴育性水稻土居多。
 ●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有铁矿、黄金、白钒、铝、锌等20多种。贮藏量特大的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为发展水泥、陶瓷、石材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野生动物有果子狸、山猪、抓鸡虎等;植物有500余种可入药;水力发电开发量可达7万多千瓦。
 ● 土特产品:主要有大豆、黄红麻、甘蔗、木薯、鸭塘鱼、荔枝、桂圆、芭蕉、柑桔、橙、八角、芒竹制品等畅销自治区内外,远销港澳地区。1995年国家命名北流市为"中国荔枝之乡"。
 ● 人口 民族:据统计全市有汉、壮、瑶、苗、回、布依、仫佬等23个民族,现全市有人口11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0.92%。
 ● 工 业:北流市工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以日用陶瓷、水泥、兽药、罐头食品、皮件、机械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广西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及华南地区兽药生产基地。其中,陶瓷是北流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全市仅日用陶瓷企业就有49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能力5亿多件,陶瓷产品共有500多个花色,360多个品种。全市高中低档陶瓷产品90%以上出口,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日用陶瓷行业的生产能力及产量、出口量进入全国三强行列。其中,陶瓷行业龙头企业三环集团的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日用陶瓷行业前五名。
  2003年1月8日开工建设的北流市陶瓷工业园区,占地13.45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9亿多元,可接纳陶瓷生产线250条。目前进园企业已达9家,总投资3.5亿元,还有6家企业正准备入园。整个工业园区项目计划5年内建成,建成后,北流市日用陶瓷产值将达到70亿元,增加外贸出口6.5亿元,增加税收4.87亿元。

 
 

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版权所有 © 1997-2009

 
  地址:中国四川成都市-(九寨沟旅游网) 邮编:610031
  电话: AAA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A  AAAAAAAB AAAAAAAC  传真: AAAAAAAAAAC
  蜀ICP备05002088号
免责声明:本页部份数据由网友上传和热门链接自动获取生成,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如果您认为有不详之处,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公司联系,我们将进行相应处理。
本网站由 成都汉讯科技 提供WAPRSS技术支持与维护软件开发
友情链接:台湾旅游 九寨沟 峨眉山旅游 成都旅行社 青城山旅游 都江堰旅游 四川现代艺术学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