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所有的游人一样,再怎样流连,总归还是要离去。这样的心情,在我离开婺源的时候同样强烈。当我们一行从三清山驱车5小时到达婺源,在出过41位进士、32位文官武将、28部文学著作的的李坑村停留3小时,而后便是整整12个小时的归程,那个号称中国最美的乡村竟似远在天边一般。
赶到李坑的时候刚好来了一阵雨,雨点落向溪流,落向村妇撑着的油指伞,落向小桥边的青苔,落向古亭,落向迎风的酒旗。这正是水画的江南呢,跨涧而立枕河而居。
过通济桥,见路边小巷口有一大妈冒雨支着小桌,一看锅里是热气腾腾的青团,按包裹的形状分咸辣馅的和豆沙馅的,我要了咸辣口味的。吃完才恍然,去古镇古村落,怎么都有青团啊。大概这是江南最代表最相似的糕点吧。寻思着,雨竟然停了。
比起周庄、乌镇、西塘的,拥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的李坑村的小桥却简朴了很多,毕竟不是商贾之地,有的甚至简易到用一块木板横搭在小溪的两岸。从焦泉上山,能看村子的全貌,徽派的粉墙黑瓦,翘角飞檐,衬着青葱的田野,含黛的远山,苍老遒劲的古樟,更多的是田园的野趣,生动而灵秀。小河边,两个小男孩蹲着洗着各自的鞋子。小山坡上,三个小女孩把树藤当秋千,一任群摆飘成舞蹈的芭蕉。
幽暗的老宅中,那两位守着花轿的老太,一定还记得当年坐花轿时的景象,姐姐78岁,妹妹也73岁了,一色的蓝布斜襟布衫,花白着头发。姐姐坐在可以用来烤火炉的木凳上,妹妹坐在门边,门外的壁照上贴着一个红纸黑字的福字,两盆兰花分列左右。如果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要和她们俩合个影。
不过,在大夫第楼上的美人靠,倒和两为正读六年级的女孩一起照了一张相片,其中一个女孩还穿着爸爸从黄山旅游买回来的蜡染的小布褂,她们说很快就要去外面读中学了,要住校的。看得出,她们很向往外面的世界。曾经在宁海的前童村也遇到过更小些的女孩,想起自己儿时照片中的模样,不知哪点竟有些相象呢,是眼睛的清澈和好奇?
有很多事都能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但生命却不能,童年却不能。
作者:yu2y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