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哥的讲解通常使用的语言是:请大家看,这里是…… 然后附上一两句重复的话说明了事。这和我想象中的导游讲解出入非常大。我却认为,这也许就是工作的正常程序吧,或者是廖哥不愿意讲给我听也不一定。直到后来,我自己带团实际操作了,才体会到了几分中之内把导游培训手册上的东西背诵出来之后面对全车客人期盼的眼神时,自己无话可说的尴尬。
由于座位原因,我不得不在车厢内来回的走动,接近客人中的大多数,试图缓释长途行车给他们的疲倦感,其实当时的真实想法是想回避客人过多地提问。我使用:你好,怎么样,累不累?作为我和客人接近和沟通的桥梁,得到了客人的普遍好感。最大限度地接近客人,多交谈,多交流可以使相互之间的距离缩短,增进彼此的了解、信任和友谊,也可以更多的了解他们的需求,熟悉他们的人员结构和性格特点。没有座位带给我的这个重大发现,后来被我历次证明非常有效。
在途中客人们问了我这个实习导游很多我当时认为奇异的问题,比如路上还可不可以看到雪景等等。除了知道准确答案的,我都力求以《导游业务》所提及的尽量别对客人说"不知道"为基准,用我自己的方式或推测或胡说答案。当然胡说的占多数,后来经过查实居然记忆深刻。我也有请教廖哥之后做出判断和回答的。对客人和我提出的问题,廖哥有时也向司机请教。于是,我认定《导游业务》中所提到的和司机的配合是个非常科学的论断。旅游车司机长期活动于相对固定的线路,车上的导游虽然换了又换,讲解却是大同小异。司机对讲解的熟悉程度并不压于手中方向盘,他们丰富的经验往往会让缺乏阅历的导游和一脸茫然的客人都感到轻松和释然。从此以后,我养成了多和司机商量,多请教司机的习惯。
由于不安排客人的膳食和住宿,廖哥只需要在预定停留的地方做足够的停留,指点介绍并规定集合出发的时间即可。我尽量地记录着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地名以及参照物、厕所、加油站、景点的特征、停留时间、来回线路、相应里程、各定点接待单位的名称、地位位置和廖哥给客人们交代的各种注意事项等等。每天例行的工作是把车厢内肉眼看得见的垃圾做一番十分马虎的扫除,从感情上亲近客人和司机。除此之外,我被分别引见给了九寨沟沿途定点接待单位如酒店、宾馆、餐厅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厨师、餐厅经理,负责给司机导游回扣的饭店老板甚至沟内有威信的藏族朋友之类。和沿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是工作的重要的环节,因为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有可能有意无意地砸掉你苦心操作的任何一个团队,也都有可能让团队里的客人对导游表示出没有任何预兆的好感。
作者:kktour